西安塑料编织袋生产厂家
俗称蛇皮口袋的编织袋,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,除了用来装化肥、米外,就是收废旧的用得最多了。当阳人胡斌却将它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金点子,9年光景,原先的乡村小厂,变成了总产值5000万元的出口企业。
近日,记者走进了这家企业,发现胡斌成功的背后,不仅需独具慧眼,还要有魄力和胆识。
梦想起于“闲不住”
9月9日上午,当阳市坝陵办事处
,细雨霏霏。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,最先映入眼帘的,就是耸入云霄的烟囱和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厂房,胡斌的“天润塑业”就在这里。
今年46岁的胡斌,19岁参军入伍,在部队呆了4年,一次修理坦克时,履带重重地砸在了他的脚上,当年年底,就带着伤残军人证回到了家乡,“我最初的梦想,是一直在部队干下去,可惜弄伤了脚,没法参加训练了。”
复员后,胡斌被分在当阳一家薪酬丰厚的国企,让旁人羡慕不已。可每天的生活总是“两点一线”,除了上班,大部分闲暇时间都在消磨时光,空虚无聊的他,觉得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。
萌发想法后,胡斌发现,不少同龄朋友干起了个体户,有的经营挖沙船,有的在承包工程。经过一番考虑,胡斌决定在当阳城区开家装潢建材店,“最初只是闲不住,想下班后有点事做
。”
开店期间,胡斌熟悉了装修流程,也结识了不少做装潢的人,就在这时,同学承包了一所学校的整体装潢,将工程转包给了他,他用开店接触的人脉关系,请来技术人员、工人,高质量完成了业务。
不久后,同学又给了他一个“大单”,胡斌此后越做越顺,开始自己接手装饰工程,3年后,他就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。
飞来横祸散家财
生意正顺风顺水时,胡斌遭遇了一场意外,辛苦赚来的钱散尽不说,妻子也身受重伤。
1997年11月8日,胡斌带着家人到宜昌游玩,随后转道兴山,在经过水月寺镇时,车翻下了15米高悬崖。
“妻子全身瘫痪,医药费、赔车,几乎破产了。”在关停了装饰店后,胡斌找了家公司上班,百万富翁转眼间重回工薪阶层,“当时的我,就像断了翅膀的鹰一样,无论如何用力,也没法飞高了。”
看着朋友们生意越做越大,胡斌的心中难免郁闷,但他并未气馁,更加留心身边的商机,铆足了劲等待东山再起。
机遇不负有心人
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。沉寂5年后,胡斌迎来了人生第2次机遇,他再次将其牢牢地抓在了手里
。
2002年,一位多年不见的战友上门,这位战友有家编织袋厂,销路一直不好,得知胡斌与当阳城郊一家化工厂老板关系不错,战友找他帮忙收货款。
胡斌很快就将货款收回,又帮战友卖出了30万条编织袋,战友付给了他4.5万元酬劳。
4.5万元,相当于胡斌上班近2年工资,胡斌开始琢磨,编织袋究竟有多少利润呢?此后,他成了战友编织袋厂的常客,总结出了战友亏损的原因。
不久后,胡斌东挪西凑,筹集了60万元,创办了自己的编织袋厂,高薪从外地请回两名技术骨干任厂长,自己则负责联系客户、收款。
创业是艰辛的,通过2年的积累,销售网终于逐渐铺开,生产走上了正轨,2007年,产值从创业时的60万达到了800万元。
生意越做越大,生产线逐渐满足不了订单的需要。恰逢当阳坝陵办事处兴建工业园区,胡斌看中了一块地,想扩建厂房,没想到此举遭到同事和家人的反对,“他们希望我稳中求胜。”
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前,胡斌其实经过了反复思考,“发达国家至今仍在用塑质编织袋,可见这一行前景很大。既然看准了,风险能控制在80%以内,就应该大胆的干。”
手头只有800万元,就贷款、赊设备,很快,固定资产投资3000多万元的新厂投入了生产。
新厂建起来了,如何在行业里脱颖而出?胡斌选择了质量第一,不久后,宜化集团看中了胡斌生产的编织袋,通过这个平台,更多的客户知道了胡斌的编织袋厂
,“现在有不少主动联系业务的,包括俄罗斯、日本等国外客商。”
独富不如大家富
记者随胡斌在车间采访时,一个正在搅拌原料的小伙子见有人进来,远远地竖起了大拇指,胡斌说,他是一名聋哑人,正通过自己的方式向客人打招呼。
车间里,二十多位工人正在忙碌着,有的在缝纫机前补线,有的在给编织袋套膜,还有的将一条条编织袋送进印字机……
记者留意到,这些工人中不少是残疾人。胡斌说,生产编织袋的最后环节是缝包、印刷、打包。“这几样不需消耗大量体力,只要上肢健全的残疾人都能做,可以坐着操作。”
“目前,在胡斌企业工作的残疾人,月薪可达二三千元,完全可以维持个人生计。”当阳市残联一位负责人说,因胡斌身有残疾,所以他更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。
眼下,胡斌的生意越做越大,记者看到,“天润塑业”的二期工程正在兴建中,待其投产后,总产值可突破一亿元。“到时,工人的数量也将翻一倍,我会继续聘用残疾人,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。”